淄博股票配资 大江弯弓磨石器 陶火生辉照古今——漫谈我市西团山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_石棺_生活

发布日期:2025-07-22 21:33    点击次数:120

淄博股票配资 大江弯弓磨石器 陶火生辉照古今——漫谈我市西团山文化遗址的文化内涵_石棺_生活

《江城日报》2025年7月18日4版

我市西团山文化遗址是东北地区首个原始社会青铜器时代的考古发现,距今约3000年。该遗址是研究松花江流域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西团山文化遗址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重大考古发掘工程中第一个被命名的文化遗址。西团山文化的独特标志是石棺墓葬和陶器。西团山文化揭示了松花江流域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如石斧、陶鼎足、青铜短刀等,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文化互动与交融。

西团山文化遗址位于我市船营区欢喜乡吉兴村西团山上,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约40米,北面、东面坡度较陡,南面、西面坡度较缓。西团山遗址包括生活居址和墓地两部分。

西团山文化展陈馆通过“西团山遗址的发现与西团山文化命名”“西团山文化的分布”“丰富而独具特色的西团山文化”“西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四个部分的展览内容,以及打制石锄、陶鼎足、陶纺轮、青铜短刀等陈列品,再现了西团山文化聚落的生产生活图景。2001年6月25日,西团山文化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展开剩余88%

西团山文化遗址的西南坡散布着较多的石、陶文物,为墓葬区。墓葬区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40米,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与其相邻的西岗是居住区。

从西团山文化遗址所处的自然环境看,西团山人大多在向阳、邻水、宜居的坡岗上构筑居所,居住址为深地穴式、半地穴式和浅地穴式,既能防范兽类的侵袭,也可以规避自然灾害。

西团山石棺墓所用石材多是花岗岩,在砌筑方法上有板石立砌和块石垒砌。板石立砌墓大多有副棺。副棺是在墓室的尾端、正前方或一侧,另砌的专门放置随葬陶器用的小棺。副棺与主棺相连接。这两种类型的石棺,有的有板石铺成的棺底,有的则直接将墓的底壁建在风化的花岗岩上。无论何种类型的石棺,均埋在山坡地表以下,最深可达两米左右,地面皆不见封堆。板石立砌墓和块石垒砌墓两者的数量差不多相等,基本上可分为三种构成形式:长方形、有副棺的石棺墓,长方形、无副棺的石棺墓和近方形的小石棺墓。

西团山文化遗址的地层情况是:第一层为表土层,含植物根须,厚约20厘米到30厘米,即现代耕土层;其下为第二层,是黑土层,厚约60厘米到100厘米,含石、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并发现了红烧土,证明黑土层是文化层;黑土层以下是第三层,是黄色砂粒原生层,石棺墓都在这一层。西团山文化遗址的石棺墓和生活居址,为东北地区青铜器时代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早在6000年前,吉林地区就有人类活动。我市市郊七家子西山、虎头砬子、松花湖畔张家湾以及永吉县星星哨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约3000年前,吉林地区进入西团山人生活的时代,西团山时代开始的时间大体相当于西周初年到春秋初年。此时,中原地区已进入奴隶社会,而地处东北地区的西团山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初期阶段,即青铜器时代。

考古学家李文信曾在20世纪30年代对西团山文化遗址进行过考察。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进攻吉林城,驻守吉林城的国民党军队在吉林城西南门户西团山挖掘堑壕,致使山中数十处石棺古墓暴露。西团山文化遗址由此引起考古学界注意。从1948年9月开始,考古工作者多次在西团山考察,发掘了多座石棺墓,发现了大量的人骨、猪骨、石器、陶器等青铜器时代的文物。

1950年9月,以考古学家裴文中为团长的东北考古发掘团成立,赴西团山考察。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进行的第一次抢救性重大考古发掘工程,西团山墓葬也被考古学家命名为“西团山文化”。这次考古发掘工程成果惊人,共计发掘墓葬19处,出土的文物有石斧、石锛、石刀、陶罐、陶壶、陶钵、陶碗、陶三足器等。西团山文化遗址石棺墓随葬品的摆放位置与组合有一定的规律,白石管、野猪牙饰物多放在墓葬者的头胸附近,石斧、石刀、石镞多放在墓葬者的盆骨和股骨右侧,陶壶、陶罐、陶碗多放在墓葬者的足下或副棺中。

西团山文化遗址是约3000年前东起张广才岭的威虎岭,西到伊通河与东辽河流域,南到辉发河、饮马河、伊通河上游,北到拉林河区域内青铜器时代的文化代表。

经人类学家对西团山石棺墓葬人骨的测定,西团山人为北亚蒙古人的通古斯族。通古斯族又包括肃慎、夫余两大族系。关于西团山人的族属,目前学术界的意见尚不一致,大多数学者倾向于认为,西团山人属于肃慎族濊貊人。西团山人的生产生活中既有渔猎,也有农耕。约3000年前,他们就在吉林这块广袤的大地上播下了文化的种子。

青铜器时代,吉林地区已有农耕、饲养、渔猎、采集等农业生产活动和编织、陶器、石器的加工制造,逐渐形成的生产生活中心区域外延至吉林省、黑龙江省的一些地区。我市除了有西团山文化遗址之外,在丰满区前二道乡马相村狼头山、龙潭区江北乡孤家子村猴石山和哈达村长蛇山、船营区欢喜乡下洼子村骚达沟等地,均发现了距今约3000年的西团山文化遗存(《吉林市简志》)。

西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吉林地区和长春地区,四平地区的个别县(市)也有西团山文化的分布。近年,在黑龙江省五常市砂河子镇西山也发现了西团山文化的石棺墓。截至1986年,在吉林地区发现西团山文化遗址273处,在长春地区发现西团山文化遗址123处,合计396处。此外,在四平地区还发现了含西团山文化特征的遗址27处。经过正式清理发掘的西团山文化遗址有22处,其中有的地方清理发掘过两次到三次。清理发掘地点主要集中在吉林地区,共发掘居住址数十处,墓葬数百座,获得各类出土文物数千件。出土文物所反映的原始手工业有石器、玉器、陶器、骨角牙、木器、纺织品和青铜器的制作。出土的较珍贵的文物有:猪首石雕(双河镇),玉石坠(骚达沟),玛瑙管(长蛇山),陶猪(猴石山),野猪牙饰(西团山),五边六孔骨饰(骚达沟),骨锥、角锥(杨屯大海猛),木环(星星哨),麻布残片(猴石山),毛织巾(星星哨),小铜镜、缕孔菱形饰(猴石山),铜钏、包铜片木梳(星星哨)等。

大量的文化遗存揭示出西团山文化的基本特征:石器多为磨制,少数为打制,个别有压制的,其种类有斧、锛、凿、锄、铲、刀、镰、磨盘、磨棒、杵、镞、矛、剑、有孔石球、环状器、有孔石锤、敲砸器、研磨器、砺石、网坠、纺轮、猪首石雕和细石器等。从器形上看,以长身棒状石斧和平背弧刃双孔半月形石刀最富有特色。陶器都是手工制作的素面夹细砂陶。陶器呈黑色的年代较早,年代稍晚的多为红褐色或灰褐色,颜色斑驳不匀。陶器的器形有鼎、鬲、甑、钵、碗、杯、盅、盘、豆、壶、罐、盆、缸、瓷、舟形器、纺轮、网坠和陶猪等,其中以圆底外撇锥足鼎、浅袋外锥足鬲和桥状横耳高颈壶最富特色。青铜器多为小型器物,有刀、斧、剑、矛、铁、扣、连珠形饰、勾形饰、片形饰、泡形饰、缕孔菱形饰、小镜、鱼钩和包铜片木梳等,其中以长方扇面刃斧、弧背曲刃柄下带锯齿的青铜刀最有代表性。纺织品有麻布残片和羊毛与狗毛混合织成的毛巾。玉器有玉坠、翠坠、玛瑙管和玉斧等。此外,还有凝灰岩制成的白石管,也很有代表性。墓葬主要是板石立砌和块石垒砌的石棺,此外还有土圹墓和瓮棺葬,基本为单人一次葬。墓的排列方式是因山就势,墓葬者多数头朝山顶,脚向山麓。主棺之外带副棺(或称附棺)的随葬陶器多置于副棺之内,无副棺的随葬品多置于主棺内。随葬品多是生产工具、盛器和饮食用具等。在随葬的生产工具中,男女有别。葬具的大小和随葬品的质量与数量相差比较悬殊,反映了氏族成员之间贫富分化已经很明显。根据出土的相当数量的青铜制品,特别是制造青铜器的范模和只有在西团山文化中才能见到的青铜器物,如造型古朴、刀身较短(约长10厘米到15厘米)、刃部锋利、多用于狩猎或日常切割的青铜短刀,包括耳环、扣饰等在内的纹饰简单、体现早期青铜铸造工艺的青铜饰品,可以认定西团山文化的性质属于东北地区的青铜器时代文化。

西团山文化的上限可上溯到西周初年,下限到秦汉时期,中间经过近1000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不同阶段。早期遗址以星星哨遗址、西团山遗址为代表,时代相当于西周初期到春秋初期;中期遗址以猴石山遗址、长蛇山遗址为代表,时代相当于春秋初期到战国晚期;晚期遗址以土城子遗址、杨屯大海猛遗址为代表,时代相当于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

西团山文化的源头是吉林省中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西团山文化与这一区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着继承关系。此外,毗邻地区的其他新石器时代文化在西团山文化的形成过程中也可能对其产生过影响。

辽宁省东北部青铜器时代文化同西团山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共同性,如新乐上层文化、高台山(上层)类型、抚顺地区早期青铜器时代文化的许多因素,被融合在西团山文化中。

有学者指出:“辽东地区以千山山脉为界,分为下辽河流域和辽东半岛区。其中下辽河流域属于新乐文化、偏堡文化、高台山文化遗存分布区域。可以看出,它们向东北方向松辽平原发展的趋势要大于向西发展的趋势。”除上述青铜器时代文化外,中原地区的西周文化、东周文化对西团山文化也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考古工作者刚发现西团山文化遗存时,第一眼就认定西团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史前文化之一。

西团山文化的下限与夫余人建国的年代(公元前2世纪)相衔接。从地层看,西团山文化遗存的上层为夫余文化遗存。在两种文化相交处,往往出现西团山文化与夫余文化相互混杂存在的现象。被许多考古学者认定为夫余文化的榆树老河深中层文化和桦甸西荒山、磐石梨树上屯的文化遗存中,也含有诸多西团山文化因素,反映出西团山文化最终被夫余人利用,并变成夫余文化的组成部分。

西团山文化分布范围内,既有如波浪似的低山丘陵,又有宽广开阔的平原沃野,还有纵横交错的江河湖泽。这种复杂的地理环境,为西团山人获取生活资料和进行生产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在西团山文化遗存中,出土最多、占比重最大的是农业生产工具,如石斧、石刀和石锄。这有力地证明,当时的农业生产在整个经济领域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经营农业的主要手段已由“刀耕火种”阶段进入“锄耕”阶段,种植的主要是栗(谷子)、黍(黄米)一类的作物。1980年,在当时的永吉县杨屯大海猛第一期文化遗址(青铜器时代文化)第5号居住址出土的一件陶缸中,发现了豆形碳化物,经鉴定为大豆的属类。由此可知,大豆也是西团山人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随着农业发展,西团山人的家畜饲养业也相应地发展起来。从发现的家畜骨的类别分析可以得知,西团山人饲养的家畜主要是猪,此外还有羊、马、牛等。大量的渔猎工具反映出,当时的渔猎活动比较频繁。从网坠、鱼镖、鱼钩的发现可知,当时捕鱼的方法比较多样化。从出土的野猪牙、鹿角、狍角、鸟骨和啮齿类动物的骸骨可以证实,野猪、狍子、鸟、啮齿类等动物都是西团山人捕猎的对象。考古资料证明,采集活动在西团山人的整个经济活动中始终占据一定地位。在猴石山、杨屯大海猛居址中,分别发现了碳化核桃壳、榛子壳等,证明这些果实是西团山人从事采集活动的对象。

从西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文物看,西团山人制造了各种功能的工具,其中有用于狩猎的石镞,用于农耕的石刀、石斧,用于渔业的网坠。他们在从事农耕的同时,也学会了通过渔猎来提升生存质量。当时,已有了明确的社会分工。从残存的陶片及文物的器型和纹饰看,西团山人在讲究实用的基础上,已经产生了审美追求,从中可以感知西团山人朴素的精神世界。

西团山文化的早、中、晚期,基本上相当于父系氏族社会的早、中、晚期,开始向文明时代的门槛跨进。

山河万古,薪火相传。西团山文化遗址对研究东北地区家庭的起源、私有制的起源、原始社会制度的演变进化和东北各少数民族的繁衍生息、文化传承,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我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作者 宋殿华

(图片由宋殿华提供)

来源:江城日报

编辑:王蕾淄博股票配资

发布于:北京市

上一篇:邯郸股票配资 京东作为被告/被上诉人的1起涉及买卖合同纠纷的诉讼将于2025年7月22日开庭    下一篇:没有了